Sharing: The Road to Self-production for Independent Filmmakers
大講堂:獨立電影人自主發展之路

講座:獨立電影人自主發展之路

日期:2021年9月19日

@創作營 2021

指導陣容:廖婉虹(資深監製)、黃肇邦(紀錄片導演)

獨立電影創作人如何能找到投資?從親朋好友或社交網絡眾籌,拿著劇本去影視公司敲門,還是尋找電影節展的創投平台?想參加國際影展,又是否遙不可及呢?

資深監製廖婉虹和紀錄片導演黃肇邦阿邦,兩位行走於國際影展多年,無論在香港創作人如何參展,影像創作與賺錢之間的關係,還是影展對新導演的幫助等方面,都有寶貴的經驗。

資深監製廖婉虹揭開每種方式的門路,提點其中差異和關鍵要素。譬如在選擇影展前,可以先從上網找國際影展開始,看看它們有多久的歷史,以前有什麼作品。就算是新的影展也沒關係,看看策展的、參展的團隊有什麼人,google他們。如果作品風格近似,或者覺得他們的作品都很有趣,就大概可以知道影展的方向。

「當沒什麼錢的時候,我首先會在搜尋清單裏找可以免費提交作品的影展。有的影展雖然不是很大,但他們希望培養新導演,和導演一起成長。」她鼓勵創作者,不要害怕找投資失敗,重要的是要有好劇本,並展示自身潛力。

紀錄片導演黃肇邦逐分享了自己近年一邊創作,一邊參加世界各地提案大會的經驗心得。他去過許多影展,也並不是次次都如願以償。他坦言每次去那些大會都先當自己會輸,真的會被其他項目比下去。不要期望太高,反而是盡量在過程中多學一點東西,因為重要的是在計劃你的創作下一年怎樣走,或再之後怎樣走,是一件長遠的事。即使未被選中,也絕對不代表投放的時間浪費了。

阿邦亦強調創作人應更多地與人交流,一方面緩解自己閉門創作的孤獨,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幫助提升自己的作品。「建議大家上Vimeo看,(創作人)真的很用心打造自己的品牌,製作水平很高……吸收視野要找對地方,不要局限於主流(平台),人云亦云。」透過創投平台提案,勢必經歷極為嚴格的審視或一次次挫敗,但阿邦認為,這個過程將成為沉澱作品的機會。

「我認識到有影展的策展人經常轉會,是轉地域,(譬如)歐洲去亞洲。策展人的品味和性格很影響整個電影節當年的主題。」這是阿邦近年參展的經驗總結。面對不同地域的投資人,到底應該如何準備?阿邦仔細分析,「(面對華人投資者)你的演述要很精彩,(讓他們)短時間內吸收、理解你作品的潛力。非華人的話,比如日本、歐洲,很多人要坐下來,聊清楚你講的故事,要很了解你的核心是什麼,才說其他外部的事。因為那些(外部的事)不重要,可能是錢、手法可以解決的。美國是很美式的 story-telling,資訊性要很高,因為全世界很多地方的(影片都在那裏)流通,所以故事裡有關文化的資訊要很充足,才能說服他。」